0至3歲嬰幼兒英語啟蒙有多重要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0至3歲是寶寶語言發(fā)展最敏感的階段。如果啟蒙進行得早,這個階段是不分中英文的,也就是說你輸入什么語言,他就會接收什么語言,而且孩子的口語不會那么早受到中文的影響,口音上會純正得多。所以0-3歲進行英語啟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而等到3歲以后進行很可能就是事倍功半。那么0至3歲嬰幼兒英語啟蒙要怎么做,有哪些方法?順便分享一個免費領取價值188元的純外教試聽課,外教發(fā)音超標準,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上課互動很多,有多個課程體系,還提供個性化定制教學服務,提升英語水平,效果扛扛滴,不信,可以來免費試聽:
http://m.cn-hb.com.cn/lps/shaoer1/shaoer.htm?(少兒英語)
http://m.cn-hb.com.cn/lps/common/lp-tutor.htm(基礎口語)
0至3歲嬰幼兒英語啟蒙要怎么做,有哪些方法?0至3歲嬰幼兒英語啟蒙,做到以下3點:
這個階段的寶寶需要大量有規(guī)劃性、原汁原味的英文輸入和適當?shù)妮敵鲆龑АV饕獜囊韵聨讉€方面著手:
1.音頻磨耳朵
磨耳朵是英語語音輸入積累的總稱。很多人印象中的磨耳朵是找一堆素材來瞎聽,這是一種誤解。磨耳朵不是隨便找來個資源心不在焉地聽,這是一件很系統(tǒng)的事情,并且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做法。剛開始孩子對英文排斥的時候,可以把英文歌作為背景音樂來給孩子聽。后期可以選擇繪本來給孩子進行精聽。
磨耳朵包括這四種素材:兒歌、童謠、動畫、繪本音頻。通過兒歌、童謠、動畫、音頻,磨聽力辨音能力并培養(yǎng)韻律節(jié)奏感。通過視頻,音頻和繪本,磨聽力理解能力。
1)磨耳朵至少要100個小時的練習,才可以讓孩子的聽力上臺階。如果磨耳朵積累到300小時,孩子輸出就輕而易舉了。
2)泛聽很重要,但也不要忽視精聽。通過繪本或者動畫的故事情節(jié)展開進行聽力的輸入,達到精聽的目的。
3)在磨耳朵的過程中,如果爸媽可以用表演互動,幫助孩子理解,會更有幫助。比如使用夸張的肢體語言和豐富的表情表演出來。
音頻對年幼的小朋友至關重要,音頻的目的不是讓小朋友學到多少,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語言環(huán)境。長期用音頻進行磨耳朵,能夠幫助孩子對語言產(chǎn)生熟悉和認知,從中建立辨音能力和語感。
2.親子閱讀
所謂親子閱讀就是別人讀(包括家長和老師)孩子聽,不要求孩子認字。親子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愛上閱讀。親子閱讀對精聽至關重要。選擇一本簡單、朗朗上口的英文繪本,可以給孩子一天講一個小故事。
如何選書?0到1歲的寶寶,與其說是在看書,不如說是在玩書。你可以準備一些黑白卡的書。很多媽媽在寶寶出生十幾天的時候就利用黑白卡的書開始了寶寶的閱讀之旅了。黑白卡的視覺刺激可以幫助剛出生的寶寶大腦發(fā)育。也可以準備一些硬紙板書、翻翻書、洞洞書、觸摸書等讓寶寶玩。1歲以后的寶寶可以適當加一些重復句子多、韻律感強的名家作品、或根據(jù)寶寶的興趣選的書。最好每頁里面只有一兩句話。遵守先易后難的原則。讓寶寶從優(yōu)美的圖片和文字中,學會用英文來表達世界。對于繪本的內容,可以先從認知和生活經(jīng)驗、心理成長類的繪本開始買,比較貼近這個年齡段寶寶的生活經(jīng)驗。也可以盡量選擇帶視頻和音頻的繪本,幫助寶寶磨耳朵以及理解繪本。也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發(fā)音。
怎么讀繪本?當我們拿著英文繪本對著剛剛開始啟蒙的孩子時,如果孩子開始不能接受英文??梢韵扔么罅康闹形娜С鲇⑽膩?。先用中文大量的話語去看圖說話,講故事講細節(jié),然后每一頁都跟著朗讀一句英文。一遍一遍的重復過程中,慢慢的中文越說越少,到最后中文完全抽離,只剩英文朗讀。最后再重復幾遍純英文朗讀。類似這樣逐漸引導的過程。
閱讀的過程為了引起寶寶的興趣和幫助寶寶理解,可以借助一些小道具,然后聲情并茂地用表演的方式閱讀。閱讀完之后進行一些小的拓展游戲等。親子閱讀本來就是一個理解孩子,找到孩子興趣點的過程。這對于和孩子相處都是很有幫助。希望爸媽耐心地找到孩子的興趣,然后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來引導他們。
3.親子英文日常對話
例如,每天早上起床時,家長就可以和寶寶說:“Honey,It’s time to get up.”出門上學路上就可以問寶寶天氣“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過馬路時說“Watch out.”在這種真實地情境中孩子很容易就聽懂了,你再多說幾次,孩子自然就會脫口而出了。這些日常用語都很簡單,相信即使英語水平0基礎的家長也可以每天學一句,然后跟著寶寶一起使用。
《用有聲書輕松聽出英語力》的作者廖彩杏女士主張用磨耳朵和讀繪本的方式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愛上英文、說上一口字正腔圓的好英文。如果你做到以上三點,加上系統(tǒng)的計劃、足夠的耐心和堅持,寶寶的英語不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評論